切实回归投研本位 根除拼短期业绩痼疾


  公募基金肩负着普惠金融的使命,不断加强投研专业能力建设是公募基金的立身之本。根除短期业绩导向痼疾,走向长期投资,是公募基金投资逐渐成熟的标志之一。

以价值为本

回归投资底层逻辑

  近年来A股市场持续震荡,公募基金普遍面临净值回撤。而风格漂移、高换手率、风险收益不匹配、追涨杀跌等乱象更是加剧了基民对公募基金的信任危机,公募基金投研能力也频遭质疑。

  百嘉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表示,前几年,尤其是2020年、2021年,部分人士把市场的贝塔“炫耀”成自己的阿尔法,很快市场的反噬来了,这对公募基金行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师汪璐分析,过去A股市场较为流行的投资模式为“景气赛道轮动”,投资赛道过于集中就成了“押赛道”,而业绩排名对募集号召力和基金经理品牌树立都有非常积极作用,因此抱团押注单一赛道成为当时性价比非常高的选择。随着一些热门赛道因透支估值最终面临股价下调,相应的“押赛道”便遭遇了极大损失。

  “这轮市场的调整让基金管理人和投资者吸取的经验教训是:除了关注行业本身景气度来获取行业贝塔收益外,未来公募基金在投资上应当更加重视公司本身质地,获取个股阿尔法收益。”汪璐表示,公募基金还应提升长期投资理念,杜绝盲目跟风热门赛道、短线炒作、追涨杀跌,才能够切实发挥公募基金在资本市场“稳定器”和“压舱石”的功能作用,为实体经济提供安全稳定的融资环境。

  公募基金的核心竞争力是投研能力,投研能力是公募基金立身之本。唯有坚持深入基本面研究、坚持价值为本,构筑投研护城河,方能行稳致远。面对机遇和挑战,公募基金最重要的是持续提升投研能力,这也是公募基金有别于其他资管机构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健全长效机制

摈弃短期导向

  2023年行将结束,年度业绩排名的游戏再度上演,因为排名比较接近,今年“冠军基金”争夺战变得异常激烈。通过观察基金净值走势,不难发现,已有基金产品频频调仓,通过参与市场热点参与年终排名的博弈。

  基金经理之所以愿意冒险去大幅调仓,与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基金短期业绩排名不无关系。

  王群航表示,公募基金为广大社会公众做财富管理,各只基金有不同的成立时间,投资者有不同的认购、申购、赎回日期,行情和投资每个交易日都在进行,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高度发达,公募基金出于做好市场服务的目的,必须保证业绩高频更新。净值按日披露,排名就细化到日。“基金经理应该强大自己的心理建设,忽视这些短期业绩排名的存在。”王群航指出。

  “为避免基金经理剑走偏锋,公募基金应优化激励机制,提高长期因素的考核权重、弱化短期规模和短期业绩排名,有利于促进基金经理的长期投资行为。”汪璐表示,其次,公募基金应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引导投资者不要以短期业绩论英雄,在风险适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基金的收益来源、基金真实的投资能力和具体产品对自身的配置意义,并坚持长期价值投资。最后,在新发产品设计方面,公募基金应避免追涨杀跌式发行蹭热度、赚规模的“伪热门”产品;应站在投资者长远利益角度发行产品,发行代表中国产业发展方向的行业主题基金来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

  公募基金的专业性是一个系统化工程,离不开机制保障。健全长效机制,摈弃短期导向,助推构建公募基金行业新发展格局,不断夯实公募基金行业核心能力。近年来,部分公募基金也开始在行动,不断优化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提升对长期投资业绩、投资者长期投资收益的考核权重。

明星模式可休矣

  公募基金行业快速扩容,明星基金经理、明星基金产品受到追捧。当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时,明星基金产品净值大幅回撤,明星基金经理、明星基金产品纷纷跌落神坛。

  王群航认为,控回撤、防范风险是基金经理的本职工作,越是明星基金经理,越是高波动特征,越要在这个方面处理好。市场之前追捧基金经理,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有业内匿名人士表示,基金的明星模式产生了种种问题。基金公司现在越来越意识到“造星”的问题,如某个基金经理的变动会导致产品规模的变动,甚至在舆论上给公司带来压力,这是机构不希望看到的。“明星模式可以休矣。”上述匿名人士认为,在去IP化的趋势下,力推指数产品或是一种解决方案,因为指数是不和IP挂钩的。

  “国内公募基金投资模式比较像海外私募基金,强调以团队/个人能力为边界进行投资,该模式在管理规模较小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随着中国资管行业向300万亿规模进军,当下‘作坊式’投资模式能否在大规模资产投资中获得持续稳健收益将打上问号。”盈米基金CEO肖雯表示。

  在她看来,中国资管行业还未将标准业务体系和流程沉淀到平台上,更多还是依靠个人能力而不是平台化能力,未来如何从以个人为核心的小团队作业模式向系统化、流程化、平台化的协作模式转型成为关键。

  王群航则表示,市场还是要继续加强投资者教育,内容之一就是提倡持有人重点考察产品,而不是基金经理。同时,还必须要把握好宣传角度,资管机构做的是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服务,而不是提供收益预期的“专家”。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原标题:切实回归投研本位 根除拼短期业绩痼疾)

(责任编辑:73)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

必填

选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